top of page
阿底旦故事館 –多良與查拉密部落故事
多良村為太麻里鄉最南端的村落,北至金崙溪,南到大竹高溪。
以前多良村有3個部落:calavi(查拉密)、家魯加魯、大溪部落。

1.家魯加魯部落
家魯加魯部落有一個地方,很多棵杜英樹,圍著一個小水塘,成為部落中心。排灣族稱杜英樹為「家魯」,很多杜英樹,就稱「家魯家魯」。日治時期,因為日本人不太會發捲舌音,所以念成「達拉達拉」,漢字寫作「多多良」,戰後就簡化為「多良」。
民國60年代,經濟結構改變了,部落居民為了工作與孩子的教育,陸續遷移至下多良,民國78年左右,大部分族人,都移居到現在金崙車站附近。目前多良部落族人已經不居住在原本的部落裡,稱上多良,部落裡面還有他們小米田,定時會回來看顧小米。
多良部落遷徙歷史
2.Calavi(查拉密)部落
查拉密部落大約一百年前,從北大武山屏東來義一路遷徙,沿著海岸來到這裡。
calavi 是一個最接近太平洋的部落,聽海浪的部落。現在部落入口往北50公尺,這裡原有一座山脈,山脈前方有個大岩石,每次經過時就會看見海浪拍打大岩石,伴隨著巨大的浪花,發出「喳啦、喳啦」的聲音,因此部落稱為查拉密。
日治時期為了方便管理統治,1900年代第一次被迫向下遷徙,1935年左右第二次遷徙,部落入口改在現在瀧橋附近,在瀧橋往上一段路,設置了駐在所,駐在所後方有一個瀑布,日本與稱瀑布為「瀧」,所以部落名稱被改稱為「瀧」。
巨大的岩石
又稱「瀧」部落
3.大溪部落
火車隧道穿過的山的另一邊,是大溪部落所在,族人原先居住在比較高的山上,大約在民國60年代,大部分族人陸續往平原遷徙。原部落仍有許多人居住,稱為上大溪部落,平原地區稱大溪部落,是現在多良村人口最多的部落,也是學校及村行政所在。而在上大溪部落往南一些,在民國60年代,許多人在此聚居,形成給陵部落(居民自稱為新部落)。
bottom of page